【好雷】Sansho the Bailiff 山椒大夫
過去的黃金時代我們來不及參與,但總有不少數位修復版電影在平時與影展上映供現代人回味與朝聖。黑白電影有它的魔力,《摩登時代》、《大國民》、《羅生門》、《廣島之戀》、《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與《慾望街車》都是我非常喜歡的黑白電影,這次有幸在台北電影節欣賞到數位修復的《山椒大夫》,自然也沒意外地收入All-time list了。
《山椒大夫》裡欲傳達的「人道關懷」與「人生而平等」的中心主旨,讓我想到《12 Years a Slave自由之心》。不只是因為蓄奴的主題,更由於廚子王與安壽是落難貴族,而《自由之心》裡的主角本也是上流社會裡的高知識份子,兩人納在山椒大夫門下的時間也差不多10年左右,那樣的不甘心與痛苦與《自由之心》裡所呈現的,應該相去不遠。而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於《自由之心》中的角色,猶如山椒大夫的公子太郎,雖然他無法在兩人還小剛抵莊園時幫助他們,至少在廚子王成年後逃難時伸出援手並給予實用的建議。
雖然給出如此的高分,但與同行的室友討論時,她提出一個疑問。結尾廚子王與母親團聚的畫面固然動人,但將所有畫面拍出,是否就把韻味說死了呢?若廚子王循著路人指示他的方向來到母親居住的田園,耳邊響起母親哀戚的歌聲,而後進入黑畫面,似乎更能感動人心。偶像劇《雨夜花》中,男主角母親在其出獄當天煮了麵線給他改運,畫面呈現母親夾豬腳給兒子時目光模糊,弟弟才向出獄的哥哥解釋媽媽因操勞以及以淚洗面導致視力消退很多。但《山椒大夫》裡,並無特別交代母親目盲為何,收在迴盪的歌聲意境更深。雖說這樣便無法呈現母親或因悲哭,或因年邁而失去視力,但留給觀眾更多想像空間的收尾,或許後勁更強呢!
電影當中雖然沒有利用太多篇幅探討,但依舊是段有趣的細節。山椒大夫公子太郎固然膽大心細且心地善良,但他之所以會發現廚子王與安壽是貴族出身是因為他們的用詞。一般人喚「父親(お父さん)」便已十分尊重,但兩人使用的是「父親大人(お父様)」。這在現代僅有父親與岳父同時在場,為表對岳父尊重時使用的字眼,雖說在《山椒大夫》時空背景的古代較為普遍,但也多用於上流社會中。也因此廚子王與安壽一開口,太郎便知道他們來歷不小,叮囑他們別暴露身分,也是怕他們備受刁難,過得更辛苦。
故事取材自「山椒大王傳說」,研究一些資料後發現,在原始故事裡出現了許多「奇蹟」,這些在小說裡出現的設定,在電影當中都刪除了。或許是想提高電影呈現出來的真實性,抑或是如作者森鷗外所說「我想像做夢一般的寫出夢一樣的故事」,書裡的事件才會較為奇幻。例如:廚子王與安壽曾想逃跑,同樣被烙上十字,沒想到向隨身帶著的菩薩像祈禱後,疤痕便轉移到菩薩額上了。另外便是廚子王找到失明的母親後,躺在她膝上哭泣,母親頓時目明。正因為移除了這些橋段,最後拍出廚子王找到母親的片段似乎沒有必要,若是按照原著小說的安排,則有「孝感動天」之感。
雖然看完全片,覺得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拍出這樣的作品,果然是經典,但不知是電影院的音量設定還是數位修復無可避免的必要之惡。每當出現較高頻的配樂時,音響爆音非常干擾觀影品質,也無法好好欣賞配樂在該片段所營造出的氛圍,而在發生頻率不低的情況下,原本隨著廚子王與安壽可憐境遇而起伏的心情都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最後,一定要盛讚日本電影在古時代就大膽嘗試拍攝許多針砭社會議題的作品。除了《山椒大夫》外,前陣子數位修復的《猶山節考》也十分驚人,且同樣都呈現了把將死之人棄置山中的傳統。這個橋段在《山椒大夫》中尤其重要,因著這個「儀式」廚子王與安壽才得以走出莊園王,也才有後續逃跑的可能。雖然安受犧牲了自己,但廚子王不放棄並找回初心的勵志故事,正可說是為「人生而平等」下了最好的註解。
圖片來源:IMDb
《山椒大夫》裡欲傳達的「人道關懷」與「人生而平等」的中心主旨,讓我想到《12 Years a Slave自由之心》。不只是因為蓄奴的主題,更由於廚子王與安壽是落難貴族,而《自由之心》裡的主角本也是上流社會裡的高知識份子,兩人納在山椒大夫門下的時間也差不多10年左右,那樣的不甘心與痛苦與《自由之心》裡所呈現的,應該相去不遠。而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於《自由之心》中的角色,猶如山椒大夫的公子太郎,雖然他無法在兩人還小剛抵莊園時幫助他們,至少在廚子王成年後逃難時伸出援手並給予實用的建議。
雖然給出如此的高分,但與同行的室友討論時,她提出一個疑問。結尾廚子王與母親團聚的畫面固然動人,但將所有畫面拍出,是否就把韻味說死了呢?若廚子王循著路人指示他的方向來到母親居住的田園,耳邊響起母親哀戚的歌聲,而後進入黑畫面,似乎更能感動人心。偶像劇《雨夜花》中,男主角母親在其出獄當天煮了麵線給他改運,畫面呈現母親夾豬腳給兒子時目光模糊,弟弟才向出獄的哥哥解釋媽媽因操勞以及以淚洗面導致視力消退很多。但《山椒大夫》裡,並無特別交代母親目盲為何,收在迴盪的歌聲意境更深。雖說這樣便無法呈現母親或因悲哭,或因年邁而失去視力,但留給觀眾更多想像空間的收尾,或許後勁更強呢!
電影當中雖然沒有利用太多篇幅探討,但依舊是段有趣的細節。山椒大夫公子太郎固然膽大心細且心地善良,但他之所以會發現廚子王與安壽是貴族出身是因為他們的用詞。一般人喚「父親(お父さん)」便已十分尊重,但兩人使用的是「父親大人(お父様)」。這在現代僅有父親與岳父同時在場,為表對岳父尊重時使用的字眼,雖說在《山椒大夫》時空背景的古代較為普遍,但也多用於上流社會中。也因此廚子王與安壽一開口,太郎便知道他們來歷不小,叮囑他們別暴露身分,也是怕他們備受刁難,過得更辛苦。
故事取材自「山椒大王傳說」,研究一些資料後發現,在原始故事裡出現了許多「奇蹟」,這些在小說裡出現的設定,在電影當中都刪除了。或許是想提高電影呈現出來的真實性,抑或是如作者森鷗外所說「我想像做夢一般的寫出夢一樣的故事」,書裡的事件才會較為奇幻。例如:廚子王與安壽曾想逃跑,同樣被烙上十字,沒想到向隨身帶著的菩薩像祈禱後,疤痕便轉移到菩薩額上了。另外便是廚子王找到失明的母親後,躺在她膝上哭泣,母親頓時目明。正因為移除了這些橋段,最後拍出廚子王找到母親的片段似乎沒有必要,若是按照原著小說的安排,則有「孝感動天」之感。
雖然看完全片,覺得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拍出這樣的作品,果然是經典,但不知是電影院的音量設定還是數位修復無可避免的必要之惡。每當出現較高頻的配樂時,音響爆音非常干擾觀影品質,也無法好好欣賞配樂在該片段所營造出的氛圍,而在發生頻率不低的情況下,原本隨著廚子王與安壽可憐境遇而起伏的心情都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最後,一定要盛讚日本電影在古時代就大膽嘗試拍攝許多針砭社會議題的作品。除了《山椒大夫》外,前陣子數位修復的《猶山節考》也十分驚人,且同樣都呈現了把將死之人棄置山中的傳統。這個橋段在《山椒大夫》中尤其重要,因著這個「儀式」廚子王與安壽才得以走出莊園王,也才有後續逃跑的可能。雖然安受犧牲了自己,但廚子王不放棄並找回初心的勵志故事,正可說是為「人生而平等」下了最好的註解。
圖片來源:IMDb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