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Dunkirk 敦克爾克大行動
上映日期:Jul/20/2017
類型:Action/Drama/History/Thriller/War
導演:Christopher Nolan
演員:Tom Hardy、Kenneth Branagh、Fionn Whitehead、Mark Rylance、Cillian Murphy
類型:Action/Drama/History/Thriller/War
導演:Christopher Nolan
演員:Tom Hardy、Kenneth Branagh、Fionn Whitehead、Mark Rylance、Cillian Murphy
Viola's Rating:8.7
雖然不是諾蘭粉,但早已把本片列在清單上,可惜為了世大運忙碌只好捨棄。因為下週要聽一場相關的講座,只好排除萬難,硬是擠出時間來看,讓我最近已經夠沮喪的生活更加悲傷 ( 咦?) 不過,只是因為沉重的議題,電影本身精彩的沒話說,絕對是今年到目前為止看過最棒的作品了。
全片台詞非常的少,因為電影大部分的片段充滿著絕望:被擊沉的船隻、遭轟炸的海灘與無處可躲的士兵,在那樣的光景下,沒有人有閒情逸致談天。再者,主要角色之一不會說英文,這也使得演員的肢體動作與眼神流動顯得更加重要與珍貴。雖然用字少,但身為編劇的諾蘭並沒有浪費這些難得的話語,精煉且後勁十足的對白深深刻進觀眾的心。片尾主角群回到英國時,盲眼志工老先生鼓勵並歡迎雖非衣錦還鄉,但為國出生入死的年輕人,Alex以為國人會以他們未能贏下戰役認為爺爺是不屑直視他。而諾蘭以他一貫不著痕跡的解釋法,透過老先生觸摸主角Tommy的臉來向觀眾揭示爺爺眼盲的事實。老先生對他們說著「Well done.」讓Alex以為是諷刺,也因為並非打了勝仗而回答「All we did is survive.」而爺爺回答「That's enough.」沒錯,活下來已經很不簡單了,也是這些戰士們此刻最卑微的希冀,而簡單的「那樣就夠了」完美說明了國人對他們的支持。
電影當中最令我感動的,莫過於星月石號的船主Mr. Dawson,撇開他與李奧納多演的Jack同姓 ( ?) 之外,在他的勇氣與愛國心之下隱藏著的,是不言可喻也不願言說的父愛與疼惜。當Mr. Dawson告訴兒子與其讓海軍徵召他的船,不如就讓他們連船長都一塊徵召了吧,這時只覺得他極為勇敢且愛國。隨著救援行動繼續推展,觀眾對Mr. Dawson的了解也越來越深。他們營救席尼墨菲 ( Cillian Murphy )後,被患有砲彈恐懼症的他指責「像你這種年紀的人就該待在家。」但Mr. Dawson回答「Men my age dictate this war. Why would we be allowed to send our children to fight it?」這句富有哲理的話依然具備勇氣與愛國心,但直到尾聲我們才知道他的的確確已經將他的孩子送上戰場了。原先我以為Mr. Dawson對戰機的了解是源自於他過去也曾效力空軍,翱翔天際,抑或是擁有飛行夢卻因著什麼原因只能放棄的苦衷,沒想到是因為他有一位飛官兒子,曾經有過。瞬間,Mr. Dawson說什麼都要靠近遭擊落的軍機去查看Collins的執念再次浮現,對他來說,他們都像他的兒子吧,也或許,他希望當時兒子還有這樣的機會被營救。
最絕望且無奈的一句話莫過於Bolton准將所說:「Seeing home doesn't help us get there, Captain.」香港作家張小嫻為人所傳頌的一首詩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此刻,對敦克爾克海灘上的士兵來說,看的到的家園的確就是生與死的距離。
不過,電影令人感到沮喪除了戰爭給人的驚駭與恐懼之外,還有片中主角們不斷地失去希望。他們上了一艘船,被擊沉,再上另一艘船,又遭魚雷襲擊,最後,躲在擱淺的漁船等待漲潮,也被迫棄船。雖然他們自始至終沒有放棄求生,緊湊的節奏也完全沒有讓觀眾想低頭察看手錶的機會,但一次又一次的希望破滅所帶來的絕望感的確會拖著人與沉艦一同隱沒。
無獨有偶,人性的刻劃也讓人不捨。沒有灑狗血的惡人,但依舊讓人不禁感慨的設計更顯巧妙。Alex在堅持Gibson該下船時,也明白點出「戰爭讓人性的黑暗面顯露出來」。因為英軍一定是以營救同胞為優先,法軍恐怕只能留下等死或死守奮戰,從頭到尾沒有開口說一句英文的Gibson原來是法國人,為了活命,他與Tommy互相幫助。如同《Titanic鐵達尼號》裡卡爾為了活命抱起角落哭成淚人兒的女孩,稱自己是她世上最後的親人而得以上救生艇,兩人起初抬傷兵上船也是希望能夠藉機離開,最後雖然被趕下,但在船遭擊沉之後,也將自己浸濕假裝是剛逃離該艘船的高地兵團。即便在艱困的環境下,眾人都自身難保,但在顧好自己的情況下,還是有一些高貴的行為。至少,船艦遭到魚雷襲擊時,眾人急忙棄船,Gibson還堅持要去打開艙門,而避免了如南韓世越號一般的悲劇。而電影最後,所有人都撤離時,Bolton准將說他要留下,與法軍並肩作戰,是極為高尚的行為阿。
諾蘭大可將本片拍成英雄主義的「普通」戰爭電影,但他沒有,他善用具有魔力的「命名 ( Naming )」。大部分的角色都是沒有名字的,即使那些有名字的人們也鮮少被提起或喚名。真要數算,只有Tom Hardy飾演的Farrier是英雄吧。與Collins並肩飛行時,他的名字也都沒有被提起,直到Collins已被擊落,在星月石號上誠心為兄弟加油祝福時,才頻繁地出現了幾次。觀眾也才知道這位如同美國隊長一般,擁有為了更多人的生命甘願犧牲自己的情操之「英雄」。
但說諾蘭完全捨棄「命名」的魔力倒也不完全正確。一開始就說自己非常一般,無法名留青史的George,在最後也因為Peter為他奔走,投稿到報社,而有了認可。
其餘的角色就真的都只是無名英雄的代表,舉Gibson來說,因為電影台詞本就少,他又是從不開口的,自然沒人知道他的名字,直到Alex質疑他身分時Gibson才第一次被提起。此刻,無論他是盟友法軍或敵軍德佬,角色的生命才真正鮮活了起來。他不再只是無名英雄中的一名,他是那位即使身為法國人,也只是為了保有人性與活下去而與英國人們並肩合作,甚至出手相救的Gibson。
小人物力量表現的最淋漓盡致的莫過於Bolton准將從望遠鏡裡望見來自祖國人民的援救,在「發電機行動」過後,Little Ships of Dunkirk被英國人拿來指稱當時的營救船隻,而Dunkirk spirit則依舊被英國人使用在描述一群人在艱困環境中互相扶持的精神。小船們出現的那一刻大概就像《The Lord of the Rings魔戒》中,剛鐸人看到洛汗人終於前來並肩作戰時的感動吧!而搭乘火車回到英國內陸的士兵們,帶著忐忑的心情,尤其是Alex深信他們會受到鄙視與責難,但迎接他們的是啤酒與掌聲,不可或缺的當然還有人們的感激之情。
雖然有Tom Hardy、Kenneth Branagh、Mark Rylance與Cillian Murphy等金獎提名甚至獲獎的戲精們,但戲份較重的幾位士兵,諾蘭大膽海選起用相對較不知名、較新的年輕演員們,或許也是希望凸顯這些努力活下去的34萬大軍,真的都只是一般人,並非觀眾隨便都能喚出名字的大明星。尤其,我很喜歡的反派演員之一Cillian Murphy在本片中雖然不是大魔王德軍 ( 根本沒人飾演德軍阿,不然一定非他莫屬。欸,不是吧,應該會是Daniel Bruhl ( 欸,扯遠了!) ),但也算是片中少數背有「罪惡」的角色。並非出自故意,而是創傷症候群後遺症導致George死亡,最後Peter也藉由善意的謊言讓他走出自己的心魔,但這樣刻畫不算淺的一位角色在演員名單上卻只是Shivering Soldier而已。
最特別的地方是,全片的主角Tommy,似乎連一次都沒有被提到。他畢竟只是一個陸軍二等兵,雖然他是片中看到的那群士兵中唯一倖存的,但他象徵的就是在「發電機行動」中的其中一位小兵。不需要名字,只要記住他們共同經歷的,且活下來,這樣就夠了。
最後,極少的對白之所以能夠撼動人心,除了精準的鏡頭運用與諾蘭獨特的玩弄時間手法 ( 陸、海、空三段的時空交錯 ) 之外,關鍵在於配樂。觀影之前,沒有特別查看,但當片尾字幕出現Hans Zimmer,我不禁會心一笑說了:「難怪!」大家都愛久石讓這就不用說了,但Hans Zimmer真的是我很喜愛的作曲家。他與諾蘭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製作過《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神鬼奇航》系列、《The Dark Knight黑暗騎士》與《The Lion King獅子王》等片配樂的他,可以說是為本片添了靈魂。
船隻引擎的轟隆聲與敵軍逼近的震撼彷彿將觀眾拉回到1940年的敦克爾克海灘,每一次的發動、轟炸與進逼都考驗著影迷們的心臟,更遑論身處當下的軍士們,自然不可怪罪他們罹患砲彈恐懼症了。高亢的弦樂賦予電影完美的焦慮感,而諾蘭導演親自錄製自己懷錶的聲音更是為電影增添了戰爭的緊張感。
《敦克爾克大行動》雖然不是一部帶給觀眾歡笑的電影,甚至只有無比沮喪,但各種催淚的元素絕對來自於70多年前戰場上真實發生過的感動,而這部沒有血腥的戰爭片,肯定是部佳作,也是今年至今最棒的電影。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