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Run Lola Run 蘿拉快跑
類型:Action/Crime/Thriller
導演:Tom Tykwer
演員:Franka Potente、Moritz Bleibtreu、Joachim Król、Sebastian Schipper、Heino Ferch
Viola's Rating:8.5
現年57歲的德國鬼才編導提姆‧提克威(Tim Tykwer),在1998年推出《蘿拉快跑》之後,不但開啟全新的電影時代,也在一夜之間揚名天下。如今,提克威最重要的作品邁向25週年,也將以經典重映的姿態重新登上大銀幕。
蘿拉與曼尼是住在柏林的一對20出頭的年輕戀人。曼尼必須在20分鐘內,將鉅款找回,否則他的小命將不保。
已故的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在1981年推出《機遇之歌》,不過,礙於當時的政治局勢,最後等到1987年才以刪減版上映。《機遇之歌》算是開啟探討「命運多樣性」類型電影的濫觴,也啟發後世將電影表現手法推陳出新。導演提克威也說過自己是為了向奇士勞斯基致敬,而選擇以三段相同卻又截然不同的敘事來講述《蘿拉快跑》的故事。但是,《機遇之歌》裡的變數只有「搭上」與「沒搭上」火車,只是剛好同樣的兩次結果有不同的發展,且電影著重在主角後續即便身處不同的角色,但最後都走到相同的場景。
《蘿拉快跑》優於《機遇之歌》之處在於,三段敘事的差異是「時間」。片頭導演就以鐘擺的擺盪開場,讓觀眾感受到時間在這部電影中所扮演的角色。後兩段敘事分別為第一段早一秒與晚一秒的結果,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也遇過早一秒或晚一秒就趕上公車或捷運,而當天也發生不少如果是另一個結果就無法發生的巧遇或趣事。除此之外,《蘿拉快跑》更強調這些改變都是個人所做出的「決定」,人每一天、每一秒所做出的決定,都可能會改變我們的一生。
同時,《蘿拉快跑》也帶有一點電玩的意味。不論觀眾觀影結束是覺得,就像《機遇之歌》一樣,導演只是呈現出三種可能的發展,還是認為蘿拉實際上真的跑過三次20分鐘,都不能否認在前兩段的結局,蘿拉懷想過去她與曼尼的對話後,說出自己不願接受這種結局的話。電影迴路追殺令便是以電玩的概念發想的電影,當主角卡關,他就必須改變做法,試圖找出破關的方法。或許會成功往前挺進,也可能會失敗而死,但那也沒關係,重新破關即可。
《蘿拉快跑》就有這種感覺,第一次在樓梯間遇到牽著惡犬的鄰居,她選擇順順地跑過,最後卻發展成自己死去的結局;第二次被惡鄰居絆倒,拖慢時間,最後導致曼尼死亡的結局;第三次蘿拉便決定直接掉過惡犬與鄰居,這也加快她抵達各處的時間,而造成相應的變化。其實,玩遊戲也就是這樣,一次次地調整,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一舉破關。
電影裡的紅色元素非常搶眼,從蘿拉的一頭紅髮開始,到前兩段敘事的最後,進入曼尼與蘿拉的回憶時那紅色調的背景,象徵著危險仍未散去。第一段敘事中,拿來裝錢的塑膠袋與最一開始交代故事起源的話筒,也都是鮮艷的紅色。所有的麻煩與危機都是從紅色而來,時時提醒著觀眾情節的緊張。這些紅色的元素在不同的場景間也有格格不入的感覺,再加上蘿拉偶爾使出足以震破玻璃的尖叫,也讓電影增添一點狂想的味道。
既然中英文片名都不停強調「蘿拉快跑」,蘿拉的確也一直跑個不停,導演也以特別的表現手法來呈現。首先,片中出現一些手繪的動畫,不僅彌補當時還不如現在發達的電腦特效,反而多出很多想像空間。再者,明快的剪接讓人確實感受到蘿拉跑步時的時間壓力,實際上她每一次跑過的時間才20分鐘而已,而與蘿拉擦肩而過的路人由於此次萍水相逢而造成什麼人生的改變,則是以蒙太奇的方式快速帶過,極為有趣。最後,緊張壓迫的配樂也一同營造出整部電影的氛圍,絕對不會讓觀眾忘記蘿拉正在「趕時間」。
原聲帶裡其中一首歌曲叫「Somebody Has to Pay」,或許就像能量守恆一樣,不管是哪一種結果都註定有人要償命,第一種結果是蘿拉,第二種是曼尼,第三種是爸爸。對蘿拉來說,缺錢的時候找爸爸是唯一解,所以三種敘事都是去找身為德意志銀行高層的爸爸,但沒有一次成功從爸爸那邊拿到錢。《蘿拉快跑》的爸爸,不只不是蘿拉的親身爸爸,對她也沒有愛,甚至外遇準備離開妻女。即使無論如何都有人必須付出代價,那對曼尼與蘿拉來說,第三種敘事肯定是最完美的結果沒錯。
圖片來源:IMDb
Comments
Post a Comment